闰年是一年中有366天(即2月有29天)的年份,而在闰年中,2月就出现了「闰二月」。那么,这个「闰二月」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现行的公历是由欧洲的天文学家设计制定的。公元前45年,当时的罗马大帝凯撒尼禄制定了一种名为儒略历的历法,并于公元6世纪到达欧洲其他国家。儒略历中,一年有365.25天。但是每个月实际天数是有差异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日期与季节渐行渐远。这也是为什么圣诞节最初是在冬至日庆祝而后来到了12月25日。
在16世纪,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认为儒略历有误,决定要修正一下历法。于是,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命令各国天文学家研究,于1582年发明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即格里高利历)。同时,为了把历法与季节对齐,规定:每4年一润,即将2月份增加一天。但是精确地说,每4年增加1天会多出11分钟左右,导致100年增加大约24小时。为了弥补这个误差,规定:除以100不能整除的年份,不再增加1天;但是除以400能整除的年份,仍然增加1天。例如,1900年不是润年,而2000年是润年。
所以,「闰二月」便是在闰年中,由于2月份增加了1天,所以会出现两个「二月份」,也就是有一个「闰二月」。
除了闰年中的闰月,还有阴历的闰月。阴历每12个月为一年,单月为29或30天。而当12个月不足以满足自然年29.5个月的时候,就会插入一个「闰月」,成为13个月。这样,就能使阴历与太阳历的日期更加接近了。
闰二月到底是什么?
闰二月,即在闰年时补加的一个月,是用来调整太阳年(即回归年)与历年(即农历年份)的时间差异。
为什么会补充一个月呢?我们知道,一年有365天零6小时,而正月初一是以农历来计算的,为了使农历与太阳历同步,每四年就多一个闰年,也就要多一个月。而真正的情况比365.25天的计算要复杂,因为地球自转的速度并不稳定。实际上,一年不是恰好有365天零6小时,而是有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就导致了闰年与平年之间存在差异。
这个时间差异就会导致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约每100年左右),农历与太阳历之间的误差将会达到一个月之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会把这个月补回来,也就是在闰年的时候要加一个闰月。
闰二月有多特殊?看完这篇,你就知道了!
闰月指的是农历年中的一个月份,是一年中增加的额外一个月。闰月的出现是因为农历月份天数的累计与实际地球公转周期的天数不一致,为了补足这个差距,所以闰月产生了。就像今年(2021年)的农历年,正月有29天,所以今年就会有一个闰月,叫做闰二月。
闰二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月份之一。在古代,会将闰月看做“阴气朝阳”、阳气复生的时刻,也是农民耕种和庆祝活动的节点。比如,闰二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上元节,这天人们通常会在庙宇里燃放灯籠,展开庙会活动,并逛花灯。而其他的闰期,也会对农业生产、园林绿化等产生一定影响,甚至会影响到生肖。比如1992年的闰四月,“鸡”这个生肖就少了整整一个月,而猴、蛇、马等生肖则出现了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