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既望(【七月既望】中秋佳节,满月团圆)

中秋节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也就是七月既望,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节日。它是我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端午节和清明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节日,成为家庭和睦、祈求团圆的重要节日。

中秋的习俗非常丰富,家人围坐在一起剥柿子、猜灯谜、赏月、品尝月饼、烧香拜月等等,每个习俗都富有特色。其中,赏月是传统的必备环节,月亮明亮圆润,浑圆美丽,透过树叶照在地上,更显得神秘浪漫。

中秋节又称“月夕”、“夕节”、“仲秋节”等,已具有完整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史记·滑稽列传》中就有“八月十五夜,月儿如钩”之句。此外,七月既望也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表示一年的过半,自然界万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七月既望,古人的避讳忌讳

七月既望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一个节气,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午时分,正是月圆之时。由于历史上的文化习俗和禁忌,这一天被认为是很不吉祥的日子。

七月既望(【七月既望】中秋佳节,满月团圆)

古时候的人们都十分注重吉凶祸福,因此有很多关于七月既望的避讳忌讳。比如不能外出旅游,不能洗衣晾晒,不能采摘野果等等。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经常提到七月既望,而多是有关忌讳的内容。

这种古老的节气文化虽然时至今日已经不再流行,但是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七月既望:古代重要的气象现象之一

七月既望是古代重要的气象现象之一,历法上规定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十六日为望日。所谓七月既望,是指农历七月十五日已过午时,到了晚上,月圆亮起,但还没有十六夜缺,就是“既望”。在民间传统节日中,七月既望也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在古代也被视作天象奇异的日子,出现七月既望现象时,人们总会会感到惊奇或不安,认为这意味着天灾人祸的出现,因此七月既望也被民间视为一个不祥之日。

七月既望(【七月既望】中秋佳节,满月团圆)

然而,七月既望在古代政治生活中却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汉代,每逢七月既望,都要举行国家隆重的祭祀活动“尝夏”,在此期间,天子会穿戴华丽的礼服,率领百官祭祀祖宗和天地,以感谢天地的赐福和神明的庇佑,同时也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社稷永固。此外,七月既望还被用作为重要的政治议程,国家大事常常会在此时候作出决定。

相关信息